米乐游戏下载恒温恒湿箱

昆明西山的环滇池循环农业试验

来源:米乐游戏下载    发布时间:2024-03-29 19:13:33
昆明西山的环滇池循环农业试验
昆明西山的环滇池循环农业试验

  陆文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芦柴湾村总共有耕地312亩,其中,标准化钢架大棚就有100亩,加上村民自己用竹子建的70多亩“土大棚”,村里一半以上的耕地就不需要她的杀虫农药了。

  “我的大棚收入比农药店要高。我不种番茄,虽然说番茄价格高,但是它药水用得多,成本高。算下来还是种荠菜划算。”去年,陆文珍家的蔬菜大棚给她带来了17000多元的净收入。现在,陆文珍已经不去照料她的农药店了,“我家有三个大棚,荠菜长得比较快,就我们俩口子照顾这些地还有些顾不过来。”

  陆文珍所说的大棚是指昆明市西山区在芦柴湾村进行的清洁生态循环农业试点。主要通过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来减轻农业生产对滇池污染的压力。

  为防治病虫害,西山区农业局在芦柴湾村的100亩示范大棚使用了物理灭虫法。在每个大棚的入口附近安装灭虫灯,当蚊虫对光“感兴趣”主动飞向灭虫灯时,就会被电击杀。利用蚊虫的趋光性,他们还制作了有色粘板。在蚊虫大量繁殖的季节,采用性诱剂,诱使繁殖期的虫子进到瓶子里面加以捕杀。

  现在,当地农民使用农药的频率由原来的每茬5-6次降到目前的1-2次,大幅度减少了蔬菜生产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一年下来能减少50%的农药使用量。”西山区农村能源站站长贾高鸿告诉记者。

  据贾高鸿介绍,这里的每个蔬菜大棚都具有资源回收的作用。比如,夏天的雨水会通过大棚两侧的水渠回收到大棚的水池里;在大棚入口处设有堆沤池,废弃秸秆可以在这里发酵成有机肥料重新再回到田里。

  芦柴湾村不仅尽量使用有机肥料,而且还采用了“平衡施肥法”。西山区农业局副局长马忠义介绍:“我们在每30亩到50亩的耕地上取样进行土壤分析,农作物缺什么样的有机肥料,我们就配制什么样的有机肥料。这种施肥方法不会给土壤带来危害。”

  采用这种施肥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施肥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减少滇池流域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滇池的氮磷总量,而氮和磷正是导致滇池富营养化的两大主要成分。

  西山区在芦柴湾村所进行的试点,能够大大减少40%的化肥使用量和50%的农药使用量,农民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也下降了40%-50%。

  “国家很看重滇池的保护与治理,“九五”,“十五”,“十一五”,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滇池治理都被国务院列为重点环保项目,在云南省也是惟一一个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都列入重点环保的项目,足以说明从国家到省市对滇池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滇池对于昆明人来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湖。因此,沿滇池的所有工作都要以滇池的保护和治理为重。”昆明市西山区区委书记熊晶向记者介绍。

  西山区是昆明四个主城区中与滇池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区,整个滇池的西岸线几乎都属于西山区的辖区范围。因此,西山区的发展与滇池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保护滇池方面,西山区的环保意识显得格外强烈。

  “实际上滇池西岸是西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在这里主要发展第三产业,不可能发展第二产业,但是我认为没有第一产业的第三产业是不全面和不完美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和滇池治理结合起来。”西山区区长蔡德生告诉记者。

  西山区在滇池边上有1.5万亩耕地,能发挥出一定的市场效应。在芦柴湾村进行试点的同时,西山区已经在做更大的市场准备了。

  “我们主要站在农业的无公害角度,从3个方面做工作:一是生产环境,二是销售环节的检测和准入,三是市场的检测。我们要求各个蔬菜销售点都要有检测站,目前已经有60-70%建起来了。”西山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储汝明说。

  2008年和2009年将是“芦柴湾方式”在西山区集中推广的两年。通过这一方式的推广,储副区长希望实现在生产环节的蔬菜无公害,土壤无污染,滇池保护上台阶的局面。

  在西山区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蔬菜的流通环节衍生出了一些中间服务机构。“我们组织的协会是自愿的,有蔬菜协会、花椒协会等。他们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通过这种协会连通了市场与分散的农户。”储副区长说,“已经有70%的蔬菜市场设立了监测站。通过市场准入的方式推动无公害蔬菜市场提升。”

  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一份材料显示:西山区的3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61元。目前,西山区在滇池周边有三万多农民。未来,他们将成为新的“芦柴湾村民”。

  走进芦柴湾村的时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里是个工地。这个只有98户人家的村子里,有16户人家正在新建住房,这些住房的建筑成本平均在20万元左右,个别的甚至达到了30万元。一个个漂亮的三层房屋矗立在滇池附近,干净的村子里几乎看不到闲散人员。

  而在芦柴湾的大棚里,我们正真看到的是大家在耕地、栽种、摘果、收割……忙碌成了这里的核心词。

  由于采用了大棚生产的方式,蔬菜的生长周期比露地生产缩短了许多。原来的露地农业生产,平均一年可以生产三茬。现在平均一年可以生产六茬左右,产量自然也随之翻番。村民们也变得忙碌起来。

  芦柴湾村六祖的杨竹仙今年在她的棚里种了西红柿,“不用农药、(也不用)买粪。买质保站的(专门设置的卖点)杀虫灯、熏蒸灯、黄板,基本不用农药。省钱、省事。”今年,光西红柿就为她带来了一万多元的收入。“原来供女儿读书都成问题,现在只要行情好,收入还会更高。”

  目前,芦柴湾村有100亩清洁循环生产的钢化标准大棚,村民自己做了70多亩“土大棚”,这些土大棚尽管产量不如标准化大棚高,田间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大棚也被村民自发地纳入了“清洁循环生产”的标准中,都采用物理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化肥的使用量也减少了30%多。

  西山区在芦柴湾村投入了183万元。其中大棚投入115万元,水利设施投入68万元。清洁循环农业生产所需的灭虫灯、熏蒸灯、性诱剂和黄板蓝板也都得到了西山区的补贴。每个黄板在市场上要卖到1.2元。在芦柴湾村,村民只要出3角钱就可以买到。其中西山区政府给农民补贴6角,芦柴湾村给村民补贴3角。再加上少使用农药和化肥,采用清洁循环的生产方式,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能减少40-50%。今年芦柴湾村的人均纯收入能达到3950元。

  “如果清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滇池流域1.5万亩的土地上推广开来,将使农民原有的生产观念大转变。”在西山区区委书记熊晶的眼中,芦柴湾的变化还应转到人的思想的转变上。

  在熊晶看来,农业生产实际操作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村民在观念上的变化。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观念将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推广深入人心。

  在芦柴湾村,过去村民们并不理解秸秆还田的用意,白白地把大量的秸秆露天焚烧了。而如今,通过秸秆还田雨水回收的应用,减少了农民种地买化肥和浇水的钱。

  “过去我们做农村的宣传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很不容易,如今,我们转变工作思路,改推销式宣传为边动员边实干,让农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只要是让农民看到了实际好处,他们就会很主动积极地配合工作。”熊书记和记者说,“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